<bdo id="kokkk"></bdo>
  • <td id="kokkk"></td>
    <td id="kokkk"><kbd id="kokkk"></kbd></td>
  • 走進社會實踐大課堂,學生要“多找苦吃”

    通向成功的路不可能一帆風順,總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,也總會迎接各種挑戰。青年一代唯有沉下心來、俯下身來“自找苦吃”,深入基層了解民情,在實踐中砥礪心智、錘煉本領,方能苦盡甘來。

    “自找苦吃”的精氣神,是新時代大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,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施展才華的根基與源泉。而如何讓大學生深入基層,將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,真正落實實踐育人,是需要重視的關鍵問題。在又一季暑期社會實踐即將來臨之際,發現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既存問題,對癥施策、精準解決,成為當務之急。

    大學生社會實踐切勿“淺嘗輒止”

    近年來,高校逐漸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培養計劃,鼓勵大學生走出象牙塔,深入基層認知國情、了解社會。目前,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,實踐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、擴充、完善,但仍有一些普遍存在且亟須解決的問題值得關注。

    首先,一些高校社會實踐活動浮于表面、形式單調、缺乏創新。社會實踐旨在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悟理論的真諦,帶著所學理論知識投身實踐,進而達到自我完善、自我提高、實現自身價值的目的。但目前,一些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多是“面子工程”,浮于上級發文件、下級部門執行的形式,且多為社會問卷調查、暑期“三下鄉”“三支一扶”、參觀考察等相似甚至相同的主題,針對性、創新性較為欠缺,不僅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,也與學生所學專業脫軌。

    其次,部分社會實踐活動還存在制度不規范、機制不健全等問題。一是申請制度待完善,缺乏專業與實踐的統籌考量。在申請開展社會實踐項目過程中,存在學生所學專業與申請項目不匹配現象,無法實現專業與實踐高度融合,實踐效果不盡如人意。二是評價機制不健全,阻礙實踐活動落地見效。學生個人提供的“實習報告”“實習日記”以及實習單位的“實習評語”,成為考核成績的單一標準,缺乏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考核,進而導致評價結果公平公正性受到質疑。三是不科學的激勵機制影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。高校多以書面形式評選社會實踐獲獎學生,而一部分投機取巧者以抄襲、拼湊等方式獲得獎勵,打擊了真正想在實踐中展現、提升自我的學生的積極性,從而形成“優秀學生不實踐”的現象。

    再次,大學生也存在對社會實踐價值認識不充分等問題。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學以致用、鍛煉素養、奉獻社會、提升自身的過程。而當前,部分大學生缺乏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正確認識,表現出功利性傾向,奉獻社會、服務他人的意識逐漸淡化。在一些學生看來,社會實踐不過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一個環節,或者說是一種評獎評優的加分工具。他們未能真正理解實踐育人的本質內涵,將參與社會實踐等同于走馬觀花、敷衍應付,甚至將社會實踐作為課堂學習之外旅游放松的好機會。不僅如此,還有少數學生以“拼湊”的形式撰寫實踐報告,以“掙學分”“糊弄事”的心態完成任務。從本質上說,這種“紙糊”的社會實踐,阻礙了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,導致其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不緊、出現“斷層”。

    如何打好社會實踐“組合拳”

    發現問題是首要環節,解決問題才是最終旨歸。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即將再出發,如何利用好暑期社會實踐這塊“試驗田”?需要精準把脈、對癥施策。

    首先,要強化制度保障,推動社會實踐活動有效開展。社會實踐要“精準定位”,切莫“走了樣”“變了味”。學校應精心組織、精細施策,做好頂層設計,構建“跟進式”育人體系,打好社會實踐“組合拳”。一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機制。要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意愿,因地制宜,建立有針對性、專業性的社會實踐基地,并對思想政治教育基地、教學實習基地、公益服務基地、創業創新基地等不同社會實踐平臺進行分類引導、分級管理,形成長久且深入的合作機制。二要規范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,一方面要設立對內組織和對外聯絡的專門機構,做到既有學校的統一領導,又有專業教師的具體指導,打造專業的社會實踐組織管理制度;另一方面,要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,考核成績由實踐指導教師、實踐單位和學生表現等多模塊構成,制定定性與定量、過程與效果相結合的考核方式,建立公開透明、合理明確的考評細則,完善獎懲制度,徹底改變以往“唯實踐報告”的考評方式,形成社會實踐良性競爭的保障機制。

    其次,要開辟實踐新場域,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。一是改變社會實踐原有的統一化形式,采取分類分級的實踐方式,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、年級、興趣方向及能力水平進行科學劃分,打造專業特色鮮明、滿足社會需要的實踐項目,探尋學生專業和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的重點項目。二是充分發揮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主體地位,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社會實踐主題、模式等環節的制定中,根據學生自身需要打造社會實踐方案,破除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抵觸情緒。

    再次,要加強實踐教育,實現從“要我實踐”到“我要實踐”的轉變。社會要提升對于學生實踐重要性的認識。高校應積極做好與社會各界的協調溝通,提高大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了解和認可度,還要積極與各級黨政機關、企業及社會組織建立深度良性的合作關系,主動建設高校與企業的人才輸送渠道,針對企業需求進行“點對點”輸送,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主動建立與企業的“互選關系”,保證大學生就業穩定性。此外,高校應與黨政機關建立互聯互通模式,與黨政機關聯手建立教育實習基地,為大學生提供優質且豐富的社會實踐資源,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才干、長本領。高校管理者要扭轉“只重課堂教學、輕視課外實踐”的辦學理念,避免只發文件通知、不落實督導的形式主義,要因地制宜、與時俱進,制定科學詳細、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,同時要精簡資金、手續方面的審批流程,切實提高社會實踐的效率和效果。大學生要實現從“要我實踐”到“我要實踐”的態度轉變。高校應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實習、就業推薦、典型培養、教學培養計劃制定等有機結合,開展針對性的專業指導和統籌規劃,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崗前教育,通過培訓使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實踐的流程和目標,真正體悟社會實踐對于個人成長成才的積極價值,切實理解“自找苦吃”的深刻內涵與豐富意蘊。

    來源:《光明日報》

    qiqise